紧盯黑恶势力犯罪案件的审判任务,在保质提效上精准发力;紧盯黑恶势力背后的腐败及关系网、保护伞,在“打伞破网”上精准发力;紧盯黑恶势力的经济基础,在“打财断血”上精准发力;紧盯黑恶势力犯罪的新动向,在打准打实上精准发力。
当前,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已经过半,进入由全面铺开向纵深推进的重要阶段。做好扫黑除恶“后半篇文章”,对夺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法院必须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不断提高政治站位,紧盯扫黑除恶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切实担负起扫黑除恶的政治责任。
紧盯黑恶势力犯罪案件的审判任务,在保质提效上精准发力。当前,前期侦办的黑恶犯罪案件陆续进入法院,收案数量上升,审判任务繁重,对法院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司法审判必须要坚守法律底线,强化责任担当,保质量、提效率、重程序,做到定罪准确、量刑适当、程序合法,坚决防范冤假错案,以高质量的审判保障斗争的深入开展。要坚持法定标准。认真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原则,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严把案件的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准确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恶势力犯罪集团和恶势力犯罪团伙的犯罪构成,不凑数、不拔高、不降低标准,确保办案质量和效率的统一,确保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坚持证据裁判。以审判证据标准指引诉前证据的采集、整理、归纳、认定,保证案件证据符合审判标准和举证质证要求,从源头上防止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或者违反法律程序的案件“带病”进入审判程序。坚持庭审中心。落实“三项规程”,确立审判在整个诉讼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发挥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庭审实质化。坚持人权保障。强化程序意识和权利保障意识,推行刑事辩护律师全覆盖制度,对没有委托辩护人的黑恶犯罪被告人,全部由法律援助中心指派律师进行辩护,依法保障其合法权利。
紧盯黑恶势力背后的腐败及关系网、保护伞,在“打伞破网”上精准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紧盯涉黑涉恶重大案件、黑恶势力经济基础、背后关系网、保护伞不放,在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上下真功夫、细功夫”。黑恶势力犯罪往往与腐败、渎职等犯罪相伴相生,坚持把扫黑除恶与反腐败、深挖保护伞、加强基层治理相结合,实现标本兼治、长治久安,是本次扫黑除恶不同于以往的鲜明特点。一是依法惩治保护伞、关系网犯罪。尤其对于怠于行使法定职责,不作为乱作为等渎职侵权以及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收受贿赂行为,包庇、纵容黑恶势力,致使其滋生蔓延发展壮大的各类职务犯罪,快立快审快判,依法准确定罪,从严从重处罚。二是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严格审查职务犯罪服刑罪犯的减刑、假释条件,从严控制减刑、假释期限。同时做好被判处缓刑、管制以及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的社区矫正和跟踪帮教工作,有效减少再犯可能性。三是积极延伸司法职能。加强情况汇报和信息沟通,对审判过程中发现的线索、公职人员犯罪等情况,及时向纪委监委、组织等机关通报情况,依法依纪处理。加强司法建议工作,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引、评价、惩治功能,协助有关部门加强控制管理,堵塞犯罪漏洞。加强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集中宣传、庭审直播、发布典型案例等方式,扩大案件审判效果,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向纵深发展。
紧盯黑恶势力的经济基础,在“打财断血”上精准发力。黑恶势力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打掉其经济基础能够起到釜底抽薪、翦草除根的效果。一是加大财产刑处罚力度。依法及时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充分运用罚金等财产刑,加大对涉黑涉恶财产追缴、没收力度,决不让黑恶势力有任何“生血”能力和死灰复燃的机会。二是明确法律政策界限。根据中央关于支持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精神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要求,处理涉案财产,应坚持刑法的谦抑审慎原则,贯彻罪刑法定、疑罪从无、证据裁判规则,贯彻有利于被告人的裁判思路,严格区分违法所得和合法财产,没有充分证据证明为违法所得的,不得判决追缴或者责令退赔。严格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在处理犯罪时不得牵连个人和家庭成员合法财产。三是完善诉讼程序。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等四部门《关于办理黑恶势力刑事案件中财产处置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审理黑恶犯罪案件时,将定罪、量刑、涉案财产处置的审理程序区分为紧密联系而又有独立性的三个阶段,分别举证、质证,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准确审查甄别涉案财产,明确产权界限,依法妥善处置,避免程序缺位、判项笼统模糊,为后期的执行造成障碍,影响打击效果。
紧盯黑恶势力犯罪的新动向,在打准打实上精准发力。黑恶势力犯罪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打击力度持续加大,黑恶势力呈现出向新行业和新领域扩张、向隐蔽化转型等新动向,必须密切关注这些新动向、新特点,有针对性增强甄别能力、强化打击措施,确保打准打实。针对在经济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违法犯罪,尤其对于“套路贷”“校园贷”“软暴力”、网上敲诈、诈骗、虚假诉讼等涉黑恶新型犯罪,依法认定、从严惩处。针对民事争议引发或以民事争议为借口,实施敲诈勒索、强行索取财物等行为,从民事争议是否真实存在、权利请求是否合法合理、主张权利手段是否正当等角度进行综合考察,以确定是合法的民事权利主张还是违法犯罪行为。针对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采取欺骗、胁迫手段与被害人私下达成所谓“和解、私了”的新动向,在考量和解范围、被告人真实意图、被害人是否平等自愿等基础上,从严掌握、审慎从宽,实现宽严有据、罚当其罪。还要依法妥善处理好招商引资、工程承揽、土地流转、房屋拆迁、劳资纠纷、建设规划、民间借贷等民商事、行政纠纷及执行案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尽力消除治安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