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是人民法院最基层的派出机构,是我国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身处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肩负着服务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职责。
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中,楚雄市人民法院积极参与,擦亮具有时代特征、受到群众赞誉的基层人民法庭品牌,一线法官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打造出司法为民好“枫”景。
人民法庭如何运用司法智慧化解纠纷?在基层一线面对群众,法官有哪些独家“解纷秘籍”?楚雄市人民法院开展“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有哪些特色?
在这150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洒鸡口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为民”脚步丈量巍巍哀牢山 ——
擦亮司法为民底色
连绵起伏的大山,蜿蜒崎岖的公路、横跨近百公里的辖区,随之而来的是山区群众诉讼难、法律信息闭塞等问题。
被告何某在外出打工过程中意外摔伤,落下残疾。这一摔,也成了压垮其婚姻的最后一根稻草。妻子杨某作为原告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离婚,而何某认为因自己身患残疾,劳动力大幅减弱,离婚后独立生活有困难,如果要离婚,需要杨某进行补偿。
了解到被告身有残疾无法出庭应诉,为有效减轻当事人诉累,洒鸡口法庭借巡回审理的契机,将法庭搬进农家小院。调解中,法官灵活运用调解策略,希望原告对被告残疾后生活陷入困境的情况予以理解,同时劝说被告,考虑原告实际经济收入情况,适当降低补偿标准。
在多方合力调解下,双方自愿离婚,并由原告补偿被告3万元。三天后,被告何某便收到了补偿款。
法庭法官如何让“一点就燃”的矛盾消弭于萌芽?坚持用情待人、用心做事是这其中的“解纷之道”。
如何用情待人?对于山区的老百姓来说,法官不仅是公平正义的守护者,也是诉苦解难的知心人。洒鸡口法庭始终坚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注重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根据法庭辖区面积广、部分群众到法庭诉讼不便的实际,以方便群众、服务群众为导向,把法庭开到村寨、把法律送到门口、把纠纷化解在发生地,把将心比心的为民情怀融入到每一个矛盾纠纷的化解中,在大山深处打造彰显鲍卫忠精神的“枫桥式人民法庭”,绘就平安和谐的最美“枫”景。
如何用心做事?既然群众来不了,那就主动到群众身边去,第一时间为群众解决问题,早已成为法庭人的共识。作为最接近山乡群众的法庭,洒鸡口法庭坚持立审执一体化办案模式,将“坐堂办案”变为“携卷下乡”和“上门服务”,以诉前调解为切入点,紧盯矛盾纠纷的前端化解,以督促履行为落脚点,从源头上预防衍生案件发生。
法庭干警的脚步踏遍辖区的村村寨寨,回应群众期盼,传递法治力量,为社会治理增效赋能。
从“化讼止争”到“少讼无讼”
在一起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案件中,大李与小李发生争执并受伤,报警后,双方就赔偿事宜争执不下。
“我这案子都还没告到法院就帮我解决了,省了我不少事。”了解详细案情后,洒鸡口法庭与镇派出所、司法所形成联动,共同开展诉前纠纷化解工作。通过多角度疏导,充分分析双方过错程度,并根据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标准,依法计算损失赔偿金额,最终双方达成一致意见。
理念一新天地宽。在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指导下,洒鸡口法庭以“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目标,始终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与司法辖区内乡镇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和村调解组织的对接联系,融入“镇+村委会+村民小组”三级调解体系,搭建起“信息共享、隐患共查、风险共防、矛盾共解”的联动合作桥梁。
以多元融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为原则织起的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逐渐推动解纷模式由“司法一元”向“社会多元”转变,切实加强了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拓宽了风险防控新路子,确保纠纷在萌芽状态就能得到有效稳控化解,实现了法庭辖区内“少讼”向“无讼”的转变。
近年来,洒鸡口法庭不断探索将矛盾纠纷预防到末梢、化解在基层、调解在源头的有力举措,以中山镇务阻村委会、法鲁古村委会和大过口依齐么村委会三个“无讼村委会”示范点创建的实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民族团结再上新台阶,让法治文化与乡风文明相得益彰,让“枫桥经验”在哀牢山下结出累累硕果。
普法强基步履不停歇
大过口乡中心民族小学里,500余名学生坐在操场上,身着色彩艳丽、绣有马缨花纹饰的少数民族服饰,期待着洒鸡口法庭法官带来的法治公开课。
这堂法治公开课,是关于法治的约定,也是爱的延续。每年六一到来之际,楚雄市人民法院洒鸡口法庭与乡党委、政府一起到大过口乡中心民族小学开展“与法‘童’行 护蕾成长”送法进校园活动,为同学送去学习用具、精美图书,讲授生动的法治课,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法治的种子,种下了健康快乐成长的希望。
立足山区群众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相对薄弱的实际情况,围绕辖区各族群众的法律需求,将普法工作融入法庭日常工作中,创新性开展各类普法活动,已成为洒鸡口法庭融入山区法治教育的生动实践。
在诉讼服务、立案送达、巡回审判、执行工作、案件回访中,法庭干警总是“见缝插针”地向群众讲解法律、阐述法理。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洒鸡口法庭更是充分发挥普法主力军作用,积极开展送法进校园、进机关、进村委会、进集市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山区群众的法治意识,努力引导形成以和为贵、互谅互让的良好村风民俗。
车行至洒鸡口法庭驻地,沿途时常能看到一棵棵、一簇簇、一团团似火如画的马缨花在山野间尽情绽放。马缨花不仅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民族风骨的彰显,它身上有一种集体的力量,一种团队协作的精神。
这个大山深处的小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哀牢党旗红,山高法官近”党建品牌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的法庭干警发扬马缨花“不畏风雨、不惧冰霜,顽强生长,绚丽绽放”的精神,日复一日,奔波于大山深处,年复一年,守护着公平正义,为百姓撑起一片蔚蓝的法治天空,用坚实的足迹在大山深处继续向前延伸着。